香光寺 ─古剎現光輝

香光寺,位於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的山間,追溯歷史,是座年齡已有一百多年的古剎。

清光緒二年,據說白杞村林姓村民家裡,供奉一尊大陸來臺的觀世音菩薩,靈驗非常,同村的居民請求林家能將菩薩讓所有的村民來禮拜,以護佑地方安寧。於是在現址搭建了殿堂,將菩薩迎來安座,正式取名為「玉山岩」。光緒三十二年春,嘉義發生大地震,木造的殿堂由是傾圮,當地居民乃又奔走重建,在同處架起石砌的大殿,命名「金蘭寺」,成為附近十三個村莊信仰的中心。

不幸到了民國三十二年冬,大地震再次襲擊了嘉義地區,大殿面臨相同的命運──傾毀倒塌,當年裊裊不絕的香火,頓成人煙罕至,禽畜出沒的廢墟,僅賸蔓蔓雜草及幾片斷垣殘柱供人憑弔。而且幾經轉折,原有的寺地也蕩然無存,觀世音菩薩只好輪流寄住鄉間村民家中。

民國五十八年春,部分虔敬的地方長老不忍勝地衰微,積極發起成立重建委員會,集資以鋼筋水泥重建,直迄民國六十一年十二月始完成現在大殿的粗胚,六十二年並向政府正式申請「寺廟登記證明」。大眾有感道場要成有道之場,一定得由出家法師住持,乃遠道至高雄禮請心志法師前來駐錫。當時心志法師正於武慶路一處小佛堂隱修,偶有高雄師院大慧學社的學生在課餘前往親近,請問法益,因而累次婉拒,但他們毫不氣餒,幾次南下力邀,法師終於被他們的至誠所動,應允前來。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十三日心志法師正式晉山,擔負起傳承佛法並住持、管理寺務、寺產的重任,並於六十四年二月訂立信徒公約,經信徒大會同意將「金蘭寺」更名為「香光寺」。

心志法師晉山時,香光寺僅有大殿及茅蓬一間,儘管眼前的建設如此簡陋,然而法師的弘法工作並不因此稍緩,法師抱定為菩薩點香火的心情,深信「道在人弘」「只要有佛法,有人踐履佛法,這裡自成道場」,幾經辛苦努力,法師終將寺方失去的土地用募緣方式購回,一寸寸土地才得以逐漸重回香光寺名下。法師接引年輕人學佛不遺餘力,從民國六十六年始,來寺出家共修的人,日漸增多了,原有茅蓬不敷住宿,遂增建東、西兩序寮房。民國六十八年,心志法師有感個人之不足,為禮賢讓能,於是敦請甫自夏威夷修學歸國的悟因法師晉山,為香光寺第二任住持(註1)。

一百五十年來,屢經地震摧毀,木造的大殿,早已無跡可尋了。如今的香光寺,主殿外觀構造型式雖類似一般地方的廟宇,而內部裝設簡樸莊嚴,一樓大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及護法韋陀、伽藍,是香光尼眾佛學院學僧早、晚殿課禮拜行持的地方;二樓為藏經樓﹑圖書館;大殿東、西兩序寮房則是常住執事法師的住宿及行政辦公區,東西序寮房兩側還有七十二年間擴建的三棟建築:

一、祇園講堂與任運齋堂

(一) 祇園講堂──有兩間教室、一處念佛堂,提供佛學院平日上課及大型講座、各項活動時使用。

(二) 任運齋堂──是佛學院學僧過堂、來山信眾用齋及交誼的場所。

二、千山苑與海印軒──是佛學院教室、學僧宿舍及僧團研發中心。

三、陶鎔山房──這是靠山邊一棟獨立的三樓建築物,提供尼僧團各分支道場法師及學院專修部以上學僧,禁足作行門進修的場所。

近年來,獻身於佛陀教育志業的僧青年源源不斷,原有空間已不敷使用,民國八十年十月于東西兩序增建二樓,預定八十一年初可竣工。

香光寺位於市郊山區,與城市「不即不離」,是進德修業,養眾、育眾的好處所,歷經心志﹑悟因二位法師的住持,堅守不為觀光遊覽道場,也不做寶塔佛事門庭,以從事佛陀教育為職志,開辦香光尼眾佛學院,負責出家僧眾的基礎教育;設立研究中心承擔僧伽教育與僧團制度的研發,及福利落實的志業。此外,僧團部份社會文教志業如大專教育、香光莊嚴季刊出版發行、團體參訪、專題講座等等亦由香光寺負責推動。

香光寺四面環山,自成一方淨域,從一間小木屋到石砌的佛堂,從鋼筋水泥的殿宇到兩序的現代建築,其過程是迂迴而曲折,其演進發展更是艱苦而卓絕,由法師們克盡心力與護法、善信鼎力扶持,這座百年古剎才得重現佛陀慈光!日復一日,一群追隨佛陀教育理想的出家法師,在這塊土地上耕耘,過著內修外弘的修行生活,「此是佛行處還至本道場」,「五百年前我輩是同堂羅漢,三千界內問誰能安坐須彌」,香光寺弘化堂前的對聯,也如是迎著每個向上向善的生命,日出﹑日落。

註1:民國八十一年十月,禮請甫獲美國西帝大學企管碩士學位的明迦法師回台晉山任第三任住持。

資料來源: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1992年元月,頁96-100。